大船入港的鳴笛頻頻呼喚,這彷彿是基隆每天的例行公事,而每年農曆的七月十四,數百年來都是鑼鼓喧天聲勢最浩大的一日,午後的晴光時刻,廟口的攤販也正準備面對這個極為重要的傳統祭典,添購了幾樣小吃,緩緩地步入與中元祭密不可分的奠濟宮,最初的中元祭乃是以道教地官大帝誕辰結合佛教盂蘭盆會而生,而於清朝中葉時期,內陸先祖渡海來台開拓,最大的兩個派系為漳泉二州,其中漳州人較早至基隆發展,因此現基隆市區河港及平地多為漳州人所居;較晚遷徙的泉州人則多以山區為主,包含現今的八堵、暖暖一帶,彼此為了爭奪資源而大動干戈,在這當中犧牲了不少閩南子弟,而中元祭即後人為消弭宿仇象徵和諧的一種祭典,此地的奠濟宮便是漳州人的精神信仰,作為泉州安溪人的後裔,對百餘年的紛爭也早已船過水無痕,激不起絲毫的波瀾,沒有濃濃愁殤,有的只是普天同慶,更是用一種民俗傳承的角度來體驗這另類的文化。
WP_20160816_18_55_07_Pro.jpg
希臘人曾說:「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對於基隆的不變,常常是時人對於這座城市的定論,常聽到有人說:「現在的基隆與20年前相比並無太大的差別」,言外之意即指基隆似乎在進步的路程上是慢了些,但也有當地人開始對於基隆有些的小改變而感到欣慰。斑駁陳舊的屋瓦與紊亂不暢的交通,或許對於初次造訪的遊客稍難適應;但當遊客在海洋廣場上,看到那經典的海港風情,與天空盤旋的鷹鳶,心情頓時又抒發許多,而當深夜時分,那充滿璀璨倏爍的光影又是這麼的動人,或許在快與慢之間,變與不變的轉折,城市的涵養改造更需要時間的蛻變以及契機的到來,所謂近來人事半消磨,外地人對於城市的未來擘畫雖難以多加置喙,但卻由衷期盼這座充滿歷史意義的海港城市能夠重拾嶄新的生命力。
WP_20160816_19_44_04_Pro.jpg
夕陽西下,皓月當空,便是中元祭的重頭戲花車遊行的到來,近年旅行大多以小眾旅遊為主,已較少參與如此人煙輻輳的奇景,前次參加中元祭也早已不知是何時,更別提那早已忘卻的記憶,等待的過程中充滿著期待,直到看見一台又一台的花車緩緩駛近,花車依舊是充滿五彩光華的百兩爛盈,讓觀眾捨不得眨眼,深恐錯過了那段精彩的演出,表演過程中有老有幼,有靜有動,似乎對於中元祭和諧的本意有面面俱到的感覺,傳統的儀式卻又像帶點現代感的嘉年華,不再是那麼的嚴肅刻板,反而充滿著活潑氣息,各個車陣之間也隱約有輸人不輸陣的氣勢,以演會友的較勁一分高下,今晚,是一個以基隆為主角的不夜城。
WP_20160816_23_51_12_Pro.jpg
中元祭閉幕,象徵儀式圓滿結束的便是施放水燈,在施放水燈之前有一段空檔的時間,便和許久未見的學長一家老少相聚,不知不覺學長一家搬至基隆也已近三年了,學長帶著我們邊走邊細說他這幾年在基隆的所見所聞,也帶我們去品嘗基隆人巷仔內的美味小吃。慶典除了文化傳承以及教化人心外,間接也帶動了當地人的向心力,由每年不同的宗親會可見,同姓宗教凝聚在一起的力量相當可觀,此外,更是將在地文化向外推廣傳遞的絕佳機會,拉近了基隆與其他外地人的距離,使得對於基隆不再是那麼的陌生。在抵達望海巷的施放水燈地點後,大家開始閒聊起基隆的許多趣聞逸事,從眼前的潮夕變化聊到至傳統文化對於生態保育的衡量取捨,也討論到如何將在地慶典擴大到國際化如此深遠的議題,點出不少另類思考的方向,回顧參加中元節之前,觀察了一下時下對於諸如此類傳統儀式的想法,在我們的上一個世代,多抱持著傳統的典範不可拋的心態;回到我們自己的這一個世代,開始導入科學的觀點,來探討舊有的文化儀式,甚至提出質疑;而到了我們下一個世代,亦是PTT使用的主流們,則是提出完全隔離於迷信之外,一個活動卻反映出不同世代對於傳統上的分歧,未來的中元祭將會依時勢而有新的定位。

WP_20160816_15_39_33_Pro.jpg

WP_20160816_15_39_11_Pro.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傳統祭典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