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北市 (4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三月迄今,因為中間台灣疫情大爆發,使得行程耽擱到現在,雖然疫情如今也並未完全弭平,卻也因見不到有完全回歸正常生活的機會,倒不如放下心來完成這最後一段的旅程。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家住的離火車站很近,火車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無論是求學、就業,還是遠行,搭乘列車已成首要選擇,在時間的推進下,鐵道依舊是鐵道,車站仍然是車站,只是隨著科技而升級,列車與軌道也產生極大的變革,懷念起還是學子時,時常搭乘緩慢又發生極大聲響的普通車,在陳舊綠皮座椅的陳舊車廂,還帶點濃濃的柴油味,吹著懸吊式的風扇,早已更換成新穎迅速又有冷氣的電聯車;而在車站的改造更是日新月異,過去還需注意來車的跨越到對岸月台,現在則是多數改為高架化、地下化。台鐵雖然時常誤點,卻是平安的將遊客載望目的地;雖然它沒有飛機、高鐵那麼快,卻能夠在車廂內看到更多的形形色色人生百態,列車不分晝夜行駛多少鄉野青田,穿梭於疾風驟雨中。節慶假期看得見遊子歸鄉,早班車看著挑著作物從宜蘭北上交易的阿公阿嬤。在既有的印象中,記得列車離開松山站向台北駛去沒多久,那時還是平面鐵路的時候,就能夠看到這個台北機廠的廠區,那時也還是一身青澀學氣,列車不知載了許多少年愁,如今年華已逝,原先機廠的功能也逐漸遷移,最終都必須回到歸處,再踏進台北機廠,卻意外地喚起昔日搭車時許多懷舊的記憶片段。

P6297224.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皓月當空,柔光熠熠,踏上久違的北門,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氣象,近來,這一帶前進的面貌,似乎快的令人跟不上步伐,讓人納悶到底真正的北門長什麼樣子,曾幾何時,承恩門上方還是車聲隆隆行駛聲,城門孤立在交通樞紐的中央核心,顯得十分畸形,欲從馬路穿越至城門也非常危險不易,如今的北門,就像樂高玩具拆裝後的煥然一新,當然現實世界中絕對是難上萬分的艱辛,背後投入了無數的心力,如今站在城門下,迎向正吹起歷史的風。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當下的夜晚,北門西門亮晶晶,在東區輝煌的年代,這裡曾經沒落,在幾度時光更迭,如今又再度興起,環顧四周那些具有意義的歷史建物,撫臺街洋樓、北門郵局、交通部鐵道局,這些跨時代的偉大巨作,身處百年的建築群之中,象徵著正見證潮流的巨大轉變。

P2196463.JPG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連續幾個週末的降雨,使得這星期難得的暖陽顯得非常珍貴,對於那些沒有空間限制的鳥類來說,更善加利用這個佳時,出來曬曬太陽透透氣,一掃前些日子的陰霾氛圍,青蒼鬱蔥,湛藍長空,數聲鳴啼劃破天際,飛影羽飾穿梭雲霄,大地似回復生機,河岸旁,群鳥早成群結隊的出沒,展露那引以為傲的翼牓顯得更加活靈活現,這個時節,有從北方南下避寒過冬的候鳥過客,也有長期群居至此的留鳥住戶,當下開始納悶著我們又是什麼,或許在刻意將其定義角色的同時,忽略了我們都是大地之下的房客,就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般的微小在同一時間下共同聚集於這片土地,彼此之間不應去剝奪生活的空間,反而更應暢開胸懷的去接納不同的生態。

PC232396.JPG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烈日當空,長空朦朧,溟涬雜紛,所見盡是塵霾,舉目不見遠岑清華,校園內學子盡興排練預演,興致淋漓,以慶八月運會,停佇玩味一番而離去,古道甚少人行,沿途多墓地相伴亦未覺惶悚,反恰足下石龍子飽受震懾而游離,行抵一處平台,覽茶田旖旎青蔥,茶戶倚山而居,培壅而生獨享其幽,絕俗擾以暢天懷。

P4080763.JPG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說數百年前,台北因地殼劇動而瞬間成為一座大湖,裨海記遊的作者郁永河,在康熙年間來到大屯山採磺,記載船經淡水河口駛入甘答門,過去的甘答門即是現今的關渡河口,如今大湖已不存在,留下的是渺渺無邊的農田大地,台北碩果僅存的綠色空間,每當於大屯山脈頂端,由下眺望,這片棋盤狀的青蕪顯得十分引人注目,遠望令人激賞,不知近觀又有何體現,走在四周都被高樓大宅包圍的農地之中,暗自慶幸台北還留下了腳下所踩的樂土,隨著台北的都市開發,所能夠留下自然土地愈來愈少,遺失不單只是簡單的景觀,更該探究的是過去那種純樸社會的真誠,腳步隨著小徑深入其中,看著自己所處的空間,視野向外往外擴散,第一層被富饒的田地環繞,第二層則是一座比一座還高的氣派華廈,第三層則是大屯西面的山麓,景外有景,彷彿每一層的訴說著不同時代的演化,卻又在這裡偶然的共存,共同填補了當年台北湖的撲朔迷離。
WP_20161008_14_31_31_Pro.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颱風來前的寧靜,是輕旅行的絕佳時光,店家林立的公館商圈,竟隱藏著一個隱世的小聚落,今日的寶藏巖,不知是旅人來了稍早些,還是原先的遊客因昨晚烤熱而遲了些,此時的廟裡僅有少數幾人的信眾,而且都是有了歲數的長輩,這座距今已有400年歷史的古剎,似乎看起來沒那麼的老舊,或許歷經多次的翻修,作為在地守護神的象徵,從清朝、日治迄今,長期都受到在地居民精神上的寄託,有別於傳統宮廟的格局,屋頂上特別形塑了觀音像的吊筒,摒除了空間上造成的空乏感,反增添了些尊貴慈祥的氛圍,其他許多的廟宇裝飾,則有較常用的螭虎、麒麟、喜鵲、魚、鹿等神獸動物,使得廟宇呈現出萬物的多樣化,站在廟前,眺望著遠方的新店溪,對於當地人來說,這或許是數十年如一日的舉動,不變的是前方多了些高樓大廈與高架道路,唯一無法取代的是這寶藏巖賦予的時代意義。
WP_20160916_10_07_55_Pro.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拜中央研究院地緣關係所賜,使得在南港一隅成為溯源窮流集大成之地,這裡是開學問風氣之先的引領園地,執學術牛耳的研究典範。而中研院的歷史文物陳列館,素來有「小故宮」的美稱,所收藏的歷史文物在量上雖無法與故宮相比擬,但經典深邃之處卻各有千秋,從館外赫赫烈日照耀下的陽光大道,步入那幽暗迷濛的幻想空間,頓時穿梭至數千年前的遠古時期,年年歲歲物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對於這些偉大的文物來說,我們都只是暫時的保管者,因為從它成為歷史的那天開始,它就是屬於全人類文明的一部份,在無止境的歷史長流中,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午後的悠閒時光,拋開此地嚴肅的窮究致知精神,暫用博覽暢遊的愉悅心境度過個學習之旅。
WP_20160813_13_38_12_Pro.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7世紀,南明政權名存實亡,鄭成功率領沿海一帶仍效忠前明的遺臣先民,由內陸渡海來台,至此,福建、廣東一帶的閩南人與客家人成為最大一批來台的先鋒,直到清朝乾隆皇帝遣鄭成功舊部施琅攻台,因閩南人支持清朝,客家人支持明鄭,使得在收復台灣後對台移民政策改變,原先閩客人口均衡的現況開始瓦解,隨著客家人無法再大量遷台,造成客家人在台灣比例逐漸萎縮,甚至在後期的閩客械鬥中將原先的地盤拱手讓予閩南人,而朝桃、竹、苗一帶的台地與丘陵另圖發展。日治時期再隨著鐵路的建造,使得客家人再次客居東部。或許是體內的閩南沙文主義作祟,過去多少有著不願去瞭解客家人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甚至忽略了他們在台灣許多關鍵時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期盼透過物件的重現,尋回對於客家文化的尊重與包容。
WP_20160723_10_29_14_Pro.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投,一個歷經數次變革的古地名,同時廣納了浩瀚的文化底蘊,小時候聽到北投多以「溫泉」為第一印象,隨著年紀增長,遊歷北投的數次增多,卻發現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陌生感。北投的地名,與基隆的八斗子同樣師出同名於凱達格蘭語,都是因為地形天候所帶來的多元變化,被認為是女巫的施法;而在清朝康熙年間,台灣第一本出現的遊記─「裨海紀遊」,便是以北投作為主題,描寫主人翁如何在北投一帶採磺的過程;拉進至日本時代,日人挖掘該處的地熱資源,使得北投開始有了溫泉鄉的雅名,一時間帶動了北投的產業繁榮,締造出歌舞昇平的另類文化,歷經多次時代的大變革,北投時而沉睡,卻又時而甦醒,讓人細數它那不平凡的一生。

WP_20160730_10_25_35_Pro.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車來人往的繁華大道,步調依舊急促,古亭之名,在清朝就已出現,沿著捷運站旁的同安街閒散慢步遊歷,這個屬於城南之地的區塊,自古至今,慢慢地自然而然成為文風鼎盛的書香門戶。城邊一隅,斜巷街底,日人在治台時,藉市區改正(都市計劃)將城區做了極大的改造,紀州庵正是在這樣的天時地利所打造而成。庵,意指茅草頂的房子,取名紀州乃因主人平松德松出身自紀州藩(紀州藩為江戶幕府御三家,即德川家親藩),原先的紀州庵作為迎賓飲宴之用,共分本館(料理屋)、別館(招待貴賓)以及離屋(宴會空間)三棟建築,這是最早的使用狀況,二十世紀初建造的木造建築,直到二十世紀末歷經兩次重大祝融而改變命運,原先的本館與別館因大火而燒毀殆盡,僅存的離屋才開始獲得重視與保存,經過修復結合在地的文學意識,使得紀州庵在新的世紀裡,依舊充滿著流風餘韻。
WP_20160723_10_02_09_Pro.jpg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是一個熱騰騰、火燙燙的週末,綠樹成蔭的齊東街倒顯得蕭蕭然,路幅並不寬敞的小巷,卻帶出兩代人的點點滴滴,到了我們這代早已人去樓空,淡化的老街褪去了昔日的光采,卻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軌跡,這裡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遷台一直都作為官舍使用,屋子最後連同主人的離去也封塵了好長一段時間,直至近來有賴一群喜好琴詩書畫的有志之士幾方奔走下,這些充滿時間烙印的產物得以重見天日。「台北書畫院」是書法大師于右任的故居,目前展示書法畫作宣揚文化藝術的場域,凝望著掛著一幅又一幅的書畫,對於書畫毫無概念似乎很難去神領意造作者當時的意境,卻能透過屋子所散發出來的穿越想像,試身去體會那一筆一劃下的出神入化,將文字與圖形的美感具象化的呈現,這可以說是漢文化獨有的文化饗宴,韻味十足的筆鋒,竭盡所能的善用我們的想像力與觀察力來填補科技時代所帶來的文明空虛。
WP_20160716_10_41_48_Pro.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颱風過後的第一日清晨,相較於台東災後的斷垣殘壁,台北幸運的未遭風雨侵襲,萬卉爭榮的植物園依然萌發起無數的生機,在這裡顛覆依循天時的四季,看得到世界各地的品種花木,當然沒有酷夏時分的火傘高張,反而是隨風傳香的陣陣涼意,這些因地制緣在台灣這片土地生長的植物,也成為鳥類棲息以及覓食的絕佳場域,樹枝上的鵲鴝正在清唱著,喚醒週末假期還帶著睡意的訪客,抬頭仰望牠那色彩分明的嬌容,而當眾人捕捉著這隻小喜鵲的畫面同時,突然飛向一旁的欽差行臺,只是這座宅第已不是官宦來往的要所,當然牠們也不是堂前燕,只是暫時想逃離我們這些尋常百姓的注目。
WP_20140906_09_02_06_Pro.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貓空,有人說它是迷你版的陽明山,也有人說它是台北市的茶葉之鄉,與陽明山同樣有著多座郊山與古道要徑,卻多了獨特的「茶文化」與「壺穴」地景,大多數的人來到這邊,透過口與鼻那敏銳的感官來品茗茶的真味,旅行則是與茶交流的另類模式,利用眼與腳去感受茶的生長過程與風貌,這是一種真切的享受,也是一種風雅的極致,引人入勝的山間幽境小道,一個山坳又或是一個出口,都透過大自然導入無數的處世智慧加以洞澈,站於平台之上,凝望著眼前一道道種植的綠色矮牆,這與搭乘纜車時的觀望的景觀是不同的感覺,原來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了茶的世界當中。

WP_20160430_09_34_21_Pro (2).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些日子,一場百年大雪飄零在「鹿窟」,連當地許多高齡的耆老都生平未見,但這樣的偶然,恐怕還不如半甲子前所發生的突來事件,如今這裡已經是每年春季都市人尋找火金姑的賞螢景點;在冬季時,則是愛花人欣賞賞櫻秘境,事件已漸漸隨著時間遺忘,唯有行經該地見那短短數字記載的紀念碑,才會停下腳步去尋找故事的源頭,當年那些無故捲入無情漩渦之中的青年,如今也早已是兩鬢斑白,垂垂老矣的長者,有人說這是悲劇,但悲劇往往卻是蘊含著些許的天意難以逆行,是一種為加害者開脫的詮釋,與其說是悲劇倒不如說是一場鬧劇,時間在這齣歷史鬧劇中顯得相當無情,無情地將人的生死輕率地視為草芥,把青春的歲月顯得相當廉價,當年的光彩或許就這樣消失在歷史洪流中,卻在當時留下一絲的縫隙,才使如今得以見那燦爛的光明,他們就像閃爍的野流星般,動人卻又如此短暫。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曉色乍現,陽明山早已聚集來自四方的人潮,絡繹不絕的賞櫻客,往往是每當新春到來時草山的榮景,眾人開始去捕捉寒櫻最美的容姿,盛期之外的其他時節,平菁街倒是顯得空蕩寥寂。櫻花於日本令人聯想起神聖的象徵,在台灣或許因為種植的密度與數量有限,反倒成為人們於初春時期另一種期盼的詮釋,期盼透過櫻花的繽紛豔麗,帶來全新的一年光彩的開始,暖陽與微風不斷地替櫻花打光與更換造型,朝聖者也謙卑地替這些櫻花留下最美的紀錄,相較於櫻花大道上的語笑喧闐,一旁的狗殷勤古道則更突顯自我的孤峭獨流,櫻花已經夠耀眼的,不需再多的人們垂憐,來者倒不如將目光投射這條源遠流長的水圳。
WP_20160206_10_19_48_Pro (2).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潮起潮落的拍擊聲,地球與天體諸星的交感,太陽系中再平常不過的運行,卻帶給那潮夕間萬物無限的感觸與創思,藝術成為天人合一的平台與媒介,無形的創作被塑造成會跳動的靈魂,直奔飛躍至那浩瀚的銀河當中。「潮月」就像那無窮無盡般的黑洞,持續地利用神秘的引力帶領著魚群游入深邃的宇宙;「潮幕」則將虛幻無常隨著高潮迭起的帷幕映出;「潮之豐繞角」與「地衣織程」喚起人們對於海洋生活的質樸以及對自然的謙卑,而「潮語」則是藉著水筆仔寄情於河流的思幕之情。醉心望著河岸與泥土上那別具巧思的自然裝置,正如藝術主題─感潮,透過這種方式拉近人與地還有河水的距離,對自己所生長的環境有莫名萬分的感觸。
WP_20150920_10_27_17_Pro (2).jpg
文章標籤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藍天襯白雲,又是多少花癡尋尋覓覓的好日子,可惜火紅的烈日主宰了這個時節,來者必須懂得另尋樂子,「林安泰古厝」成為避暑遊歷的好所在。林志能,身為同屬泉州安溪人的前輩,經商有道成立榮泰行,更在飛黃騰達之際興建了這座古厝,林安泰雖然不是一個人的名字,卻成為安溪人於台灣歷史中的象徵,在曾經造訪三邑人的蕃薯市街以及龍山寺,也造訪了同安人再造風華的大稻埕,以及漳州人引以為傲的林本源園邸,因此這次來到安溪人的住所,也特別去體會不同聚落之間建築上的異同,古厝移地眇若墜葉隨風般,早已忘了它有個「偉大的安溪」之稱的「大安區」老家,移居至此與方圓數里內的花花世界共存。

WP_20150815_09_41_14_Pro.jpg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大敗隔年簽定馬關條約,台灣就此割讓予日本,這段史實相信是所有台灣人耳熟能詳,當台灣成為日本的領土後,在台灣最高的行政統治者即為台灣總督。而作為台灣最悠久的博物館─「臺灣博物館」,其建造的目的,就是紀念影響台灣甚鉅的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此兩者就任時對於台灣民生、公衛、教育乃至於交通有重大的發展與建設,原址為臺北新公園的台北大天后宮,臺博館旁則是現在著名的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起初不過是一片荒蕪的腹地,現今已變成古蹟、公園、音樂廣場、博物館的聚集地,供來者尋找自己想要的歷史觀。

WP_20150724_13_22_09_Pro.jpg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