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有文字史書記載,始自西班牙人、荷蘭人入台,後鄭成功領南明遺軍驅逐荷蘭人,這是第一次有大批漢人移民台灣的紀錄,直到了清朝康熙皇帝時期,遣鄭氏舊臣施琅收復台灣納入清版圖後,有了第二波漢人遷入,而在清朝與明鄭戰爭的過程中,廣東人偏向於鄭氏王朝,間接影響了清朝治台的移民政策,以廣東沿岸海盜猖獗為由,不開放廣東人移民台灣,使得在後來的人數比例上,福建的閩南人明顯多於廣東的客家人,造成閩客械鬥中,客家人節節敗退偏安山間。因資源占有的問題,閩南人不但與客家人鬥爭,閩南人自己也發生內鬥,閩南最大宗的兩個移民,泉州與漳州爆發了漳泉械鬥;而泉州當中的三邑與同安也導致了著名的頂下郊拼,在那個渾沌不清的年代,長年爭鬥不休,在噬血與殺戮的過程中,卻因各族群的自我意識觀念強盛,意外的使得各聚落有效的發揚與保存固有文化。
「一天下,兩林家」,這是清朝年間象徵台灣最有勢力的兩個林氏家族,北部的板橋林家與中部的霧峰林家,其中板橋林家除作為台灣首富外,更是漳州人的領導人物,林家最早不過是受雇於新莊米店的伙計,適逢林爽文之亂,導致當時通貨膨脹,造成米價水漲船高,加上林平侯的經營有道,開始將林家聲望帶入高峰,林家曾為避漳泉械鬥而搬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由米商生意轉為土地投資而富甲一方,後又遷居至枋橋(今板橋),板橋即林家因貨物集散,所搭設的木板橋而得名,林家在這裡落地生根,打造了全台最富麗堂皇的園邸,所謂的林本源園邸,即指熟知的林家花園以及住宅的三落大院,現今僅開放園區的部份,從田園造景到屋舍的風水格局,一景一物,一磚一瓦都遍了典故寓意,也見識到台灣第一家族的附庸風雅,大戶人家的閒情逸緻,雖以傳統中式色彩為主體,卻也導入了相當多閩式的風格,讓人有著即便是同根同種,在開枝散葉後也會有獨特自我的形象,這座園邸也不單只是林家的私人花園,更可以說是台灣歷史上的建築的代表之作,道盡了富貴人家的閒散生活起居。
與板橋一河之隔的便是今日的萬華地區,萬華北部地區舊稱艋舺,為平埔族語,舊時原住民皆利用獨木舟至此交易,而艋舺即獨木舟之意,後閩南泉州人遷居至此,藉由港口河岸之便,成為北部地區繼新莊之後,最為繁榮的城市,卻也因利益的糾葛,造成泉州的三邑人、同安人以及安溪人陷入解不開的死結,艋舺的三足鼎立,使得在這個聚落出現了不同的文化信仰,其中包含絡繹不絕的龍山寺,以及電影艋舺取景的艋舺祖師廟,其中龍山寺供奉的媽祖為泉州三邑人的信仰中心,而清水祖師則是泉州安溪的守護神,唯當時位於老松國小的霞海城隍廟,歷經頂下郊拼一役後,由泉州同安人移至大稻埕另築新廟,當年的遺址也已改為具鄉土教育性質的剝皮寮的街區。台灣長久以來受到不同民族所統治,卻未因異邦文化所箝制,而拋棄固有中心思想,更可以說是華人地區宗教廟宇密度最高的國家,在廟宇裡,除了經典的神祇故事外,廟宇本身的工藝技術也是相當具有可看價值的,包含石獅、斗拱、雀替、員光、藻井、屋脊、山牆…等等,在美學形塑以及物理力學上都令人嘆為觀止。
逛完了龍山寺,身體也略感疲憊,則可至一旁的青草巷,喝杯甘甜透心涼的青草茶,艋舺當地早期曾發生數次瘟疫,因此當時許多的中藥舖的古傳偏方廣為流傳,其中青草茶更是一絕;距離龍山寺不遠的貴陽街,在早期有台北第一街的稱號,如今繁華早已螁去,只留下數間較為古樸的老宅,拍起照來不禁顯了些落寞,同樣位於貴陽街上的祖師廟,在1853年的頂下郊拼,因三邑人軟硬兼施下的借道,導致後殿燒毀,迄今仍未修復歸建,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對於艋舺的故事會逐漸淡去,只能等待未來有著電影的效應,能夠再次喚醒人們對於這個地方的回憶,當年興盛的艋舺三座碼頭,如今卻成為自行車騁馳的要道,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停下車,去緬懷這個一百多年前台北繁盛一時的聚落。
離開了艋舺,將目光移向上方,進入繼艋舺之後另一個更現代化的城鎮─「大稻埕」,大稻埕的發展與艋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頂下郊拼的結果,同安人戰敗,連夜帶著霞海城隍的金身,往北方逃離並覓尋新的空間發展,因緣際會的結果來到大稻埕,大稻埕之名起於當地種滿稻穀的空曠之地,而大稻埕在頂下郊拼後,隨後也發生了無數歷史事件,包含台灣爭取議會請願、二二八事件、。當地市集最為人所津津樂道道的,莫過於是茶葉、中藥、南北貨、布料的集散地,短短的迪化街,屋舍建築有傳統的閩氏樓房,也看得到有西方色彩的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在其中,象徵著廣納復古與創新的元素,當然,大稻埕也已不在是百年前那個盛況,如今卻帶動另一波台灣版的文化復興,在這可以與好友們閒逛手工藝品店,也可以在獨立書店待上一下午,更可以到茶館內挑選獨鍾的茶飲話家常,反而帶動起另一波新的文化浪潮,打造下一個大稻埕的風華年代。
大龍峒,原先是同安人戰敗後,東山再起的首選地點,主因在於大龍峒已有一群同安人至此開墾,但基於利益的關係,早已鞏固地盤何願分享於他人,因為婉拒了艋舺同安人的移居,大龍峒開發晚於艋舺,卻早於大稻埕,在今圓山旁的哈密街、保安街、大龍街、酒泉街一帶,建立起屬於同安人的聚落,隨著都市計劃的演變,如今的大龍峒不像艋舺或大稻埕保留了許多遺址,現今可見的僅存於保安宮與孔廟,其中孔廟還是日治時期才改建至此(因日治市區改正,原位於台北城內孔廟遭拆除),而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取名保安有「保佑同安人」之意,如今的保安宮不再只是同安人所供奉,可以說是全民的守護神,永遠守護著大龍峒這塊樂土。
艋舺、大稻埕、大龍峒,是清朝移民台灣北部重要的三個城市,並有承先啟後的意義,在河岸淤積以及鐵道建設後,河岸港灣的作用也漸漸沒落,早期先民為了資源而爭奪,各有各的立場,也展露出族群的韌性與堅毅,時代的無奈,或許有許多不得不的選擇,處在這些古老的城鎮當中,開始思考城鎮失去了過往榮景,卻又引進了許多新的象徵符號,回顧若干廟宇以及古蹟讓我們可以有著些許的回味,不同的年代,卻有著相同的族群鬥爭,如今,過去所有的糾紛皆隨淡水河而去,當下,所引發的糾葛又該如何化解?或許透過一次又一次尋根,我們可以從中找出解決之道。
慢遊建議路線:
林本源園邸─剝皮寮老街─青草巷─清水巖─大稻埕─大龍峒
交通規劃:
林本源園邸─可由捷運府中站步行10分鐘至板橋西門街即可抵達
剝皮寮歷史街區─捷運府中站至捷運龍山寺站步行3分鐘至廣州街即可抵達
艋舺龍山寺─剝皮寮歷史街區步行3分鐘即可抵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