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會萃的三峽總挑起遊客內心深處那敏感的神經,欲一尋究竟探訪那為人津津樂道的奇聞趣事,透過復古的築樓及丹紅的磚瓦,將一段段不凡的經過,全濃縮於這不到一里之徑的素雅樸實小街當中。吆喝咄咄的叫買聲,經由一間又一間的店舖傳遞下去,遊客早已分不清嚷嚷不休的內容為何,卻不知不覺地被其所吸引,耐不住好奇索性停步而觀望之,或許這正是老街的風華魅力所在。

201210273194.jpg

「鳶山」偏安於老街旁側而存,卻由條花草彌漫的產業道路將老街與此山緊密相連,在此,無論是好動的人、車乃至於不動的竹林似乎都放慢腳步,時間也彷彿自動的延緩跳動,或許根本就不需要指針,因為當下是慢遊山林的最佳時候。沒有人會想到百餘年前這裡經歷過一場雷霆霹靂的悲劇,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日本,於日本接收管轄之際,台灣軍民燃起護國之心不願為外寇所治,群起聚眾抗日吹起乙未戰爭的序曲,1895年日軍於三貂角登陸後,一路向南揮軍無往不利,直至三角湧(今台北大學校址處)遭到義勇軍伏擊,幾近全軍覆沒,史稱「隆恩埔戰役」日軍在經此戰役後極為震驚,並瞭解欲收服台灣唯武力一途可行,因此針對大漢溪流域的板橋、土城、三峽及桃園一帶進行無差別掃蕩,大規模的屠殺造成長空慘嚎、屍骸遍野。

201210273214.jpg

唯一對這不快的黯然回憶仍有印象的,或許是一旁那清聖莊嚴的清水祖師,身為安溪子弟的我們,每每巡禮於廟中仍難掩那敬仰虛心之念,特別是對於同是安溪的高僧度人造福的慈悲情懷,成為泉州安溪的信仰中心(泉州三邑人信仰龍山寺,泉州同安人信仰城隍廟),尤其是三峽(1767年)為全台最負盛名的三座清水祖師廟中最久遠的(艋舺祖師廟建於1787年,淡水祖師廟建於1932年),那香火鼎盛的輕煙邈邈相信將會長遠流傳。

201210273188.jpg

由步道起始至中繼點的和平大鐘,沿途陡上的路段似乎表達了欲取和平之前所需經歷的艱辛與苦難,幸好一旁的草木歡言、花石健談相陪,增添那上氣不接下氣柔靡身軀持續走下去的動力,一座座以妙語如珠為命名的涼亭,多了點文雅湧思的意涵,使得旅程中不在那麼的乏味,和平大鐘的定靜和宜安撫了山下那曾經兵禍勘亂的細數往事。

201210273234.jpg

鳶山山脈的稜線就像那羽豐的兩翼,守護這片眼前的樂土,觀景平台猶如鳶鳥那銳利迥迥的雙眼,站在頂上展望幅員無邊無際般,彼山相對而立的鶯歌石,兩隻具有靈性的飛禽分別鎮攝兩地的山戾魑魅,可能有跡可尋亦或是無稽之談,早在人們的閒話家常之餘,不知不覺中已形成來人的焦點。

201210273204.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三峽區 陶瓷 小百岳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