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今日約三百年前(1697年)的夏季時分,一支行旅由府城(今台南)北行而上至干豆門處(今關渡),清朝生員「郁永河」率領所雇用的採磺工人正準備前往北投山中,為探尋火藥原料而身陷畏途,過程之中遭逢颱風侵襲,又險遇硫磺吞噬,一段段奇遇旅程卻充滿的戲劇的張力,令讀者為他又驚又憂,一次次怫鬱的挫折,展露人類面對大自然的無力感,卻也反映出驚人的意志力,不辱使命的完成任務之外,更將他與生俱來的觀察力與遊歷的本能反應,透過翔實記載的纖毫不差,文不加點地將探奇抉奧的過程鉅細靡遺道出,對台灣的歷史寫下一筆不可忘的過去,就這樣拾著手中的《裨海記遊》一一盤點郁永河曾走過的足跡。

 

 

201307146664.jpg

 

相同的劇本卻發生在不同時代的人物之上,恰巧亦逢疾風驟雨初過,瞳仁裡盡是滿目瘡痍,大地卻是異常的平靜,但再定也難已安撫那躁動的蒸氣,硫磺的刺鼻酸味對於遊客來說彷彿是溫泉符號的象徵,有的只是怡情欣喜而無昔日時人的恐慌驚悚,當然如今對於硫磺的距離也不可與當時同日而語,只能透過護欄外感受那赤地千里的感覺,但卻能體會當時採礦時時可死,步步求生的心情,淡水、基隆(泛指台北地區)可說是幕天席地人畜瘠弱,有著「人至即病,病輒死。凡隸役聞雞隆、淡水之遺,皆欷歔悲嘆」的形容,足見先人對於台北惶恐的刻板印象。

201307146702.jpg

沿著河谷地形順勢而下,步道上殘留著許多被吹毀的巨木,反而一旁的小樹穩固的盤踞而立,難道這就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從高空向下而望,被礦石所圍繞的碧綠湖水就像玉盤似的清澈,完全與一旁坑坑洞洞的面目全非狀無法相比擬,但矛盾的是它們是一體的景觀,但又契合的是受到了絕佳的保護而共生互利。在無數次的天圻地裂之後,磺石之下出現無數的噴氣孔,或許周遭的環境對於生理開始產生變化,溫度不斷高升心跳也持續起伏,汗水無止境的涔涔如雨而下,腳步也開始愈來愈沉重,所幸每個節點都有供來者休憩的亭子,不加思考的入亭而坐喝起水來,靠身於樑柱旁欣賞這大自然的偉大之作。

201307146673.jpg

熱流混合於溪谷當中,形成天然的溫泉景觀,作為人們聚精、養氣、通神的癒劑,或許是三百年前古人所意想不到的,看著過往踏上歸途的遊客,臉上都掛滿一抹愉悅滿足的微笑,想必這必定是快樂的泉源,今日作為探險行旅的我們,也透過與這壯闊奇景近距離的接觸令人折服,自覺常人的渺小微末,正如郁永河在採磺記當中所面臨無數困境,卻也只能盡其在我後聽天命,一切事物或許冥冥之中自有主宰,伴隨溪谷步行一趟之後,彷彿走入書中的世界,久久不能釋懷。

20130714674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