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中央研究院地緣關係所賜,使得在南港一隅成為溯源窮流集大成之地,這裡是開學問風氣之先的引領園地,執學術牛耳的研究典範。而中研院的歷史文物陳列館,素來有「小故宮」的美稱,所收藏的歷史文物在量上雖無法與故宮相比擬,但經典深邃之處卻各有千秋,從館外赫赫烈日照耀下的陽光大道,步入那幽暗迷濛的幻想空間,頓時穿梭至數千年前的遠古時期,年年歲歲物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對於這些偉大的文物來說,我們都只是暫時的保管者,因為從它成為歷史的那天開始,它就是屬於全人類文明的一部份,在無止境的歷史長流中,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午後的悠閒時光,拋開此地嚴肅的窮究致知精神,暫用博覽暢遊的愉悅心境度過個學習之旅。
WP_20160813_13_38_12_Pro.jpg
文物陳列館中第一個造訪的是「居延漢簡─漢帝國的防衛線」,對於第一次聽到這個主題相當陌生,但若提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便耳熟能詳,所謂烽燧乃指為了邊疆的防衛工作,能夠訊速得知邊關的警告與命令而設,而居延漢簡即是為漢代烽燧所遺留下來,多為當時鎮守烽火臺的戍卒與家人的書信往來,與上級的政令流通都能在此飽覽無疑,從這些書簡能夠體察當時造紙術尚未普及的狀況下,利用竹子與木頭的刻畫作為記錄,這些所保留下來的漢簡就像會說話似的,翔實的描寫當時的生活狀況、政治環境、文化風俗…等等, 開始遙想起兩千多年前的人們,在類似今日的碉堡防衛的士兵,心境又是如何的轉折多變,著實令人玩味許多。
WP_20160813_13_43_23_Pro.jpg
二樓除了居延漢簡令人印象深刻外,內閣大庫檔案則是另一項令人感到興趣的歷作,這裡珍藏了清朝各類的官方文書、科舉榜單以及皇帝詔書,現時所展示的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殿試金榜,這份榜單當中有簽訂割讓台灣的清朝大臣李鴻章,還有興建台南億載金城時任船務大臣的沈葆楨,以及觀眾熟識投名狀當中主角龐青雲的原型馬新貽…等,這些人長年苦讀高中進士,雖名列三甲名次卻未居前,充其量不過是翰林院庶吉士或地方小吏,卻能夠在若干年後大放異彩,成為封疆能吏一品大員,足見仕途多少也與官運環環相扣;另外此區也收錄了許多清朝科舉時的考題與試卷,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東西八股到不行,連標點符號都沒有,還需自行斟酌尋找,卻也反映出當世界潮流導入科學時代時,清朝還守舊的陳腐傳統的漢學,當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時,便會被時代所淘汰,或許歷史就是這麼的現實。
WP_20160813_14_34_36_Pro.jpg
最後一站來到一樓的考古空間,這裡與之前造訪的考古典藏,最大的不同在於使以中國早期的周商為主體,而過去覽閱過的,無論是十三行文化、芝山岩文化、植物園文化或是牛罵頭文化,大多是以早期住民的生活起居的遺址進行探勘,而中研院所保留則多以貴族王公的遺物作為展示,相較之下在雕塑、造型或是工藝上皆較為精緻,殷墟文化當中陳列的一排排的殉葬人頭骨,初視多少令人有說不出的介懷,換個角度思考,他(她)們的時代已離我們三千多年之久,又或許靈魂早已脫離剩,所留存的只是一個無神的骷髏,從陵墓所出土的遺物可以追溯起當時的制度,王公掌握極大的生殺大權,可以操縱生人活殉或死人賠葬,在其他的國家過去也能看到此種制度,這是一種迷信,亦是一種文化,所幸人類在演進的過程中也逐漸將文化汰列留良,只是似乎等的太長了些!

WP_20160813_15_45_55_Pro.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博物館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