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平溪這個沒落的小鎮,如今已受到眾人的關注,而那投射的眼光卻有著不同的視角,有人抱著歡欣愉悅的心情至此施放天燈,也有人戒慎惶恐地擔憂環境的未來。回溯起天燈發展的起源,根據當地居民訪談得知,在礦業尚未發展之前,平溪當地的產業作物為「大菁」,即將植物作為染料外銷於他地,當時沒有平溪線鐵道的運輸,因此集散要道僅為山路可用,必須翻山越嶺行經磐石嶺、姜子寮山至汐止、七堵一帶,所需時間耗長,因此往往交易過後返回平溪時,天色早已昏暗,因此將天燈作為傳遞平安的訊號。而隨著經濟轉型,平溪開始由農業轉為礦業發展,天燈的需求也逐漸淡出。
近年,台北縣政府為發展觀光,而打造一鄉一特色為各區重點,當坪林有茶葉、深坑有豆腐,平溪卻無令人亮眼的意象之時,天燈就在這樣因緣際會下再度喚醒,天燈推行之初,多為地方店家自行推廣,並未造成全國性的迴響,而隨著官方以其為主軸目標,年年舉辦,使得普羅大眾認知平溪即天燈的故鄉,當地住民也的確因天燈帶來許多實質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天燈的聚焦化,使得大量外國觀光客慕名而來,加上平溪的交通封閉性,僅有火車及少量的公車通行,延長了遊客佇足的停留時間,增加當地購買的消費力,小吃、手工藝品、意象紀念品、民宿連帶受惠,頓時間使得平溪這個老化的小鎮,又復甦般的活絡起來。
觀光稱為無煙囪工業,意指對於環境的影響,有別於過去工作所帶來莫大的衝擊,即便如此,但任何的觀光行為都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損害,差別在於程度上的高低。天燈為平溪帶來可觀的商機,卻也間接埋下生態的改變,即便施放天燈的店家都是相當有經驗,卻仍無法有效地控制天燈落地範圍,因此,天燈殘骸有可能墜於河谷、山間甚至於快速道路上,平溪為基隆河的源頭,特別是平溪這段,水源相當澄清潔淨,一旦天燈落於河面,對於河床的生態以及水質造成威脅;而三個主要從事天燈活動的聚落─「菁桐」、「平溪」、「十分」,其中十分鄰近台2丙線的高架道路,天燈可能無預警的散落在公路之上,間接影響用路人的安全;而多數人認為平溪多雨,是個相當適合作為天燈活動的地點,卻忽略在多雨的特質下,平溪也是個多山的聚落,北鄰汐止,西接石碇,南隔雙溪,東臨瑞芳,境內郊山林立,天燈可能造成山間大火,而其又為全台灣老齡化人口最多的一個區域,轄區之內醫療資源有限,當人潮眾多若發生眾大意外之時,緊急救護機制能否得以急時,更加應審慎加模擬緊急疏散的應變措施,雖業者強調,當天燈施放後,其自治會將會於山間溪口尋拾天燈殘骸,但當環境污染時,事後的補救是否能夠彌補破壞,是另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在天燈對於平溪的利弊難以預測的情況下,實該對該地進行量化的有效評估,包含水質的監測、空污的觀察、交通的風險及對當地生態承載量的調查…等,在經濟與生態的推拉之下,在擺脫不了現實的考量下,雖無法全面禁止天燈的燃放,公部門則不宜以天燈作為主題舉辦大型的活動,該認真思考與探勘更多不傷害環境的友善觀光資源,如平溪的水流眾多,境內瀑布水量繁盛;又過去的許多礦業遺址如能加以修護、規劃,比照九份的黃金博物館園區,相信仍具一定之吸引力,若是毫無管制的施放天燈,造成竭澤而漁的短多長空,忽略其他尚能開放觀光資源的機會,相信不僅僅是當地的損失,更是遊客的缺憾,當然,遊客對於施放天燈也應負起一定的責任,當其欣喜若狂的看著華燈初上時,可想一想另一端的山野河岸殘破不堪的視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