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孤墳,道盡萬般悲悽無奈:八方隘口,埋藏千百英靈黃土。」時值1885年,中法兩國為越南宗主國關係爭執爆發嚴重衝突,法國欲將越南納入旗下,並作為未來瓜分中國重要的基地,清朝不從,兩軍大戰在即,法國利用打擊台灣給予清廷壓力,至此,台灣成為烽火連天的戰場兵地。台灣戰場包含「基隆」、「淡水」及「台東」,其中基隆更被法軍視為主戰場,台灣最早的行政長官為「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由劉璈擔任,後因廢福建巡撫設台灣巡撫,導致台灣實權最高的官階為「台灣巡撫」,由劉銘傳擔任,清朝仍保留台灣兵備道之官銜,埋下日後撫道之間的矛盾。

201208112160.jpg

 

法軍大軍來襲,劉銘傳與劉璈一北一南分治而立,清法兩軍交陣互有傷亡,於光緒十一年,法國調動外籍軍團北非部隊集結三千軍力,準備大規模橫掃基隆,清軍則由台中林朝棟(霧峰林家)率領鄉勇抗敵,法軍槍械精良,清軍擬藉熟悉地理之便設伏而立,雙方於今日紅淡山、月眉山展開大規模血戰,死傷慘重,使得紅淡山增添了濃濃傳奇戰地風情。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故雙方對於紅淡山山脈稜線的要塞可說是寸土必爭,今日仍可足見多條於山脈之間通行之要道,錯綜複雜曲折彎延,在當時紅淡山與月眉山連結成所謂之「十里長城」抗敵,由山頂處一覽而下,基隆全境盡收眼裏,遼闊無邊氣宇豪邁,基隆河、基隆市、基隆港、基隆嶼、基隆山合稱五基,注視無不暢意。昔日戰場的肅清殺氣氛透過地境還原仍可嗅出,光景宛如倒流歷歷在目。

201208112167.jpg

過往的兵戈戰事之所現今早已成為城市旁近郊山道,激烈兵鋒的攻城掠地也僅為茶餘飯後閒聊的趣事異談,但當年各為其主國家利益的清法兩軍英勇戰士們卻在歷史上留下了屬於他們光輝的一面,民胞物與,無論國籍、出身、肇因,當地的人與物早已為聚鑄成了永恆。回歸戰果的多變,法軍指揮官孤拔將軍後因水土不服身患重病而亡,法國與清廷進行調停,使戰事進入終結,但外患之侵略卻遠遠不如內憂之鬥爭。隨後劉璈遭受劉銘傳誹議誣陷論罪,清廷下令將其流放黑龍江,今人只知劉銘傳對台灣之貢獻,卻略劉璈之功,劉璈任內對台灣民生、經濟、吏治皆有貢獻,台北城更是在其任內規劃定下基礎。

201208112176.jpg

劉銘傳與劉璈二劉之爭絕非職權失調、爭功諉過所致,乃因兩人背後的政治集團鬥爭。清朝末年之際,原先軍隊重心八旗軍及綠營軍早已養尊處優、腐敗不堪,適逢太平天國之亂,不得已情況下委託民間召募地方鄉勇抗敵,43位團練大臣當中,唯一僅存成功最後並消滅太平天國,即晚清第一能臣曾國藩所屬的「湘軍」,其兵隊驍勇善戰之強可見「投名狀」當中之情節,後朝廷顧忌曾國藩擁兵自重,曾國藩自行解散湘軍,又憂中國無戰力之軍,因此在裁撤大量湘軍之餘,上奏保留了兩隻所屬部隊─楚軍及淮軍。劉璈即所屬左宗棠(曾國藩同僚)的楚軍系統,劉銘傳即所屬李鴻章(曾國藩學生)的淮軍系統,雙方在政治上水火不容,互為攻利,二劉之爭並非單例,同樣的鬥爭亦發生於胡雪巖(紅頂商人,左宗棠金援)及盛宣懷(交通大學創辦者,李鴻章幕客)身上,盛宣懷透過李鴻章打擊胡雪巖促其破產,加上劉璈事件,左宗棠雖想有心挽回上奏明表真相,卻無力因病去逝,故海防派的淮軍壓倒陸防派的楚軍,權傾朝野,直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淮軍挫敗逐漸式微,後被淮軍吳長慶系統出身的袁世凱所取代,成為20世紀初中國最強的勁旅─北洋軍。台灣似乎長期作為政治籌碼而愁困,清法戰爭後十年,乙未戰爭展開,台灣雖免於法國統治卻無從免倖於日本之囊中物,歷經多次交替統治,唯有那山河屹立不變的目睹這一切,帶入滾滾的歷史長河當中。

201208112199.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