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樂觀的將行程想得太簡單了,輕忽烈日的吞噬,從捷運到登山口短短的幾里路,卻貌似往火坑裡走,寬廣寧靜的柏油大道散發出陣陣燥熱,盆地般的地型讓熱氣徘徊在方寸之間,皮膚早已發光發燙,汗水也不斷涔涔而下,直至看到溪溝旁的綠化造景稍微撫慰急燥的心靈,但魂卻早已不知飛向三界之外,茫茫然地走一步算一步,總算抵至水土保持園區的登山口─貴子坑水土保持教學園區。
稍微休息後本以為之後前途是一片光明,誰知一層層的階梯懸起早已深藏的無力感,或許是太久沒走這種全階梯式的步道,愈爬愈喘更無心思去思考爬了多少階,早已不見原先的龍驤虎步了,身體彷彿不是自己的,氣微委盾的真想走回頭路,這時潛意識又開始跳出來了,什麼自強不息、自勝者強的大道理,開始浮現左右想逃離的念頭,就在兩者不斷的拔河掙扎之下,不知不覺卻已經走到至高點,途中不經意注意到看到一位老人家施施而行,到了涼亭待休息卻發現老人家早已在氣定神閒的與眾人閒聊,原以為自己不服輸的衝勁戰勝了惡劣的環境,這時才知道一山還有一山高,靜下心來回想老人家的步行雖慢卻相當協調,每步的踏行相當平均,不快亦不慢,走到一段時間卻會自然的停下休息,這或許就是所謂守柔不爭的道理。
一路上行經了街道給人悶熱難耐的感覺,開始登行山徑遭逢了密林,遮蔽了陽光的侵襲,原以為就此打住,誰知下青礐最後一段的田園卻又是遼闊的空間,直接曝曬於高溫之下,身體就想在洗三溫暖般,濕了又乾,乾了又濕,身體黏稠產生了若干的違和感,但至剩最後一段還是得將它走完,好不容易走到步道盡頭,山的另一面就是淡水了,雖然北投離淡水只在一線之隔,對我來說就像天懸地隔,找了可以休息的地方放空身心上的疲憊,卻意外有人詢問是否需要奉茶,真當氣空力盡時聽到這種關懷的問候,真是相當窩心,儘管身上仍有準備水份,卻還是特別感謝他們的奉獻,或許這種行為舉止是在其他國家的山區當中較難得看到的,文化有時或許言語難以意會,但實際體驗的感受往往令人心有所領,一次次的登山健行卻讓人以這塊土地的人、事、物更加感到驕傲。
這幾個月都是以北投作為主題,發現北投的郊區似乎仍然維持的一定的聚落文化,有菜田裡的老婦、有果園裡的果農乃至於文化創作者…等,這些地方普遍還保留著地方文化特色,能夠從中去解讀它的時代背景,從旅程從而去觀察似乎是不錯的出發點,或許正逢夏季酷暑,加速了體力的流失以及疲態,卻不失風月木石之樂趣,惟靜與閒者得之的自覺,回程途中忽感涼意,不知是那段熱浪的鎮痛期已過,還是眼前這湜湜明淥所帶來的心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