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路,這條常於台北淡水往來塞車時的替代道路,原先遙拜「定光古佛」的古廟,陰錯陽差地將定光音誤成鄧公,造就今日的鄧公路,這裡曾經是客家汀州人的聚落,隨著對於故鄉守護神的追念而打造的鄞山寺,現下已為國定二級古蹟,早期來到該地打拼的客家移民也不知已遷徙至何處,或許是深藏的閩南沙文主義,不願意去理解客家的文化背景,早期閩南人的自我優越感,而使得人數趨於弱勢的客家人被迫移居至他處,也間接發展出客家人硬頸、刻苦精神,與三山國王廟、廣福宮…等其他客家傳統宮廟一樣,鄞山寺沿續了保守樸素的風格,並未像漳泉二州的廟宇氣派光彩,卻多了些安逸祥和的感覺,如今早無昔日閩客械鬥的糾紛,比鄰而居的是西方信仰的淡江教會,很難想像兩種迥異不同的宗教在此能夠兼容並存,或許當年興建廟宇的汀州人也始料未及。
WP_20160416_09_56_58_Pro.jpg

 

離開鄞山寺後,進入每當假日人潮熙攘的淡水中正老街,淡水的記憶與二十年前相比,可以用飛快的跳躍來形容,二十年前的淡水,儼然是個尚待開發的漁港村鎮,沿途盡是漁船與海鮮餐廳,時至今日,淡水成為國內外觀光客的朝聖景點,步伐前進卻將時間倒退至那個風華的年代,座落在老街上的福佑宮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老街若是沒有宮廟似乎缺了點味道,而那種味道並非是焚香所引起,而是一種不可言喻對於廟宇風雅所產生的氛圍,這種氛圍是有典故、有歷史、有工藝甚至還有不少的人情味,福建、廣東省份臨海,因此大多居民都對於媽祖存有崇高的敬意,也使得台灣在內陸移後廣建主祀媽祖的廟宇。循著福佑宮往上走,倚山緊臨而立的就是清水巖,清水巖金碧輝煌,雕樑畫棟皆有其寓意存在,但最有趣的還是其與艋舺祖師廟的神像之爭,廟宇、神像、匾額造成兩地爭迭不休,所幸後代人有後代人的智慧,化解了這場宗教紛爭。

 

WP_20160416_10_39_09_Pro.jpg

 

造訪了多個宮廟殿宇後,一路走回了捷運站,淡水站的前身是台鐵北淡線的終點,迄今已有百年歷史,或許對於上個世代來說,淡水火車站有特殊不可抹滅的歷史印記,但卻鮮少有人知在更早之前淡水站有另一支線─「亞細亞支線」,因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故,中國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也打開了台灣對外的門戶,英國人也藉此於淡水成立商號公司,亞細亞支線便是因應「英商嘉士洋行倉庫」而建造,上個世紀末,這裡曾經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文明時代的現代人欲拆除那個他們認為不是文明時代的產物,所幸在一些文史團體的折衝請命使其得以留存下來,否則今日所見可能就是美輪美奐的華廈豪宅,當年的倉庫也不再是充滿地景意象、文化風行的場域,走在過往與淡水連結僅存的鐵道上,軌道上不見了列車,無法將我們載往過去港邊產業盛況的時代,只能坐在一旁喝杯午茶,看盡淡水河今時的閒散。

WP_20160416_11_01_19_Pro.jpg

 

離開了濃濃幽雅的古蹟遺址,並沒有回到捷運站,反而是沿著捷運站旁的小徑追逐生態寶庫,這條小徑原是自行車道,一路從關渡接續至淡水,卻在接近淡水端的部份與紅樹林生態保護區交錯,台灣目前僅有的四種紅樹科植物,僅有在淡水的「水筆仔」因較為耐寒得以在北部生長,河口沼澤並不是一個條件非常好的地域,但水筆仔卻能在艱困的環境中得以生存,並且提供了其他動物絕佳的食物網,形成另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看著濕地裡的招潮蟹與彈塗魚活跳跳的現蹤,這裡就像他們的遊樂園似,隨著天候變熱,原先在南方度冬的黃頭鷺也陸續北返,但在埃及聖䴉的反客為主下,只能盡力的維持住自己的地盤,台灣沒有亞馬遜河有著許多奇珍異獸,也沒有大堡礁多樣的海洋生態,卻有著另一種台灣特色的生命過程,看著紅樹林上那些盤踞的生物,腦海也不禁閃爍出無數迪士尼還是宮崎駿動畫大作的劇本。

WP_20160416_11_39_31_Pro (2).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古蹟 淡水區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