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空,有人說它是迷你版的陽明山,也有人說它是台北市的茶葉之鄉,與陽明山同樣有著多座郊山與古道要徑,卻多了獨特的「茶文化」與「壺穴」地景,大多數的人來到這邊,透過口與鼻那敏銳的感官來品茗茶的真味,旅行則是與茶交流的另類模式,利用眼與腳去感受茶的生長過程與風貌,這是一種真切的享受,也是一種風雅的極致,引人入勝的山間幽境小道,一個山坳又或是一個出口,都透過大自然導入無數的處世智慧加以洞澈,站於平台之上,凝望著眼前一道道種植的綠色矮牆,這與搭乘纜車時的觀望的景觀是不同的感覺,原來不知不覺已經進入了茶的世界當中。

WP_20160430_09_34_21_Pro (2).jpg

貓空位於文山區的邊境,但卻不生產所謂的「文山包種茶」,所謂的文山包種茶是泛指舊時的大文山區所生產的特有茶種,包含現在的深坑、坪林、石碇與南港一帶的範圍,如今的文山區盛產的「鐵觀音」,乃是日治時期由張氏兄弟至泉州安溪所引進,伴隨著貓空一帶適合栽種的天候與土質,使得那茶乾濃醇的鐵觀音流傳至世,入列台灣十大名茶之一,茶葉對於台灣的重要性,在清末日治初期,最重要的三個外銷產物,茶、糖、樟腦,以茶的比例最大宗,茶的口味質感多變,也逐漸有別於大陸發源地而自成一格,或許當外來飲品向浪潮般的來襲,更應該珍惜固本先人傳承的飲食文化。物換星移幾多秋,原先的集貨外銷也開始兼營觀光休閒的服務,讓終日為五斗米折腰的辛勞,也能夠偷得半日枕山棲谷的逍遙物外。

WP_20160430_09_06_24_Pro (2).jpg

因為壺穴的關係,與貓空的命名締造了不解之緣,隨著地型的關係河水挾帶沙石的碰撞,磨蝕出一顆顆大小不均的洞穴,形似貓臉的洞穴而得名貓空,台灣許多地名多有弦外之音也增生不少趣聞,例如侯硐命名因原先乃因猴子居住的山洞,但現今已不見猴子蹤跡卻廣見貓隻;相反貓空雖命名之中有貓,卻與貓隻動物無任何關係;隨著流水聲來到溪石旁,看著垂天而降的飛漱水瀑,就像兩道潔淨的白束,不帶一絲的雜質,待其沖刷至溪流時,才發現夾帶許多泥沙,人往往都容易被眼前的外表所蒙蔽,永遠對於美好的事物忽略它的盲點,那河床不知道經過多少激蕩的碰撞,數百年的衝擊才得以成形今日的壺穴,那一個個不停打轉的凹洞反而多了些包容緩和的作用,更創造了另一小的生態系統,不斷地融和再融和。

WP_20160430_10_02_04_Pro (2).jpg

在探索完壺穴後便離開吊橋踏上歸途,又是另一片的天空,飛禽的叫聲完全被那幽篁竹海籠罩而不斷環繞於耳,那聲音並非喧雜亂耳,反倒是駟馬仰秣,暗示著旅人不再孤單而發出共鳴似,回顧這一路走來的產業小徑,發現許多的農家與茶戶,店家多是張姓為主,不知是否為將安溪鐵觀音引進的張氏兄弟後人,若是,也算於此世居好幾代人,在此,山野村夫不是負面鄙喻的代名詞,反而是充滿著豐富茶道情懷的崎流逸客,當眾人陶醉在室內的茗香之時,煞費戶外茶田及密林之中舞姿曼妙的蜻蜓與蝴蝶,來者卻成為萬中選一的幸運兒,在世俗有多少的不如意,來到這片具有療癒效果的小巧天地,會飛會動的自然生態,以及靜止卻伴隨無數時光的人文意象,關懷著每個人需要被撫慰的心靈。

WP_20160430_09_48_44_Pro (2).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登山健行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