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南明政權名存實亡,鄭成功率領沿海一帶仍效忠前明的遺臣先民,由內陸渡海來台,至此,福建、廣東一帶的閩南人與客家人成為最大一批來台的先鋒,直到清朝乾隆皇帝遣鄭成功舊部施琅攻台,因閩南人支持清朝,客家人支持明鄭,使得在收復台灣後對台移民政策改變,原先閩客人口均衡的現況開始瓦解,隨著客家人無法再大量遷台,造成客家人在台灣比例逐漸萎縮,甚至在後期的閩客械鬥中將原先的地盤拱手讓予閩南人,而朝桃、竹、苗一帶的台地與丘陵另圖發展。日治時期再隨著鐵路的建造,使得客家人再次客居東部。或許是體內的閩南沙文主義作祟,過去多少有著不願去瞭解客家人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甚至忽略了他們在台灣許多關鍵時刻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期盼透過物件的重現,尋回對於客家文化的尊重與包容。
WP_20160723_10_29_14_Pro.jpg
過去的交通博物館,現已成為了台北客家文化園區,透過客家生活的擬真實境呈現,就像穿梭到了客家山城之中,來到了一群先民篳路藍縷所打造的迷你國度,它是充滿深蘊的內涵,已經深植人心成為一種難以抹滅的具象化。數百年的落地生根,使得客家文化在台灣的生活中大放異彩,與人數居多閩南文化各領風騷,文化往往隨著時勢而決定去留,花了數刻的時間去巡禮客家生活的一切,才發現看得愈多,才顯得對於客家文化的略為皮毛的無知,在世道的客觀還境不容下,舉家遷徙幾經輾轉才得以定居,又因生計而開創出許多工藝作為商業模式,或許在那個時代裡,民生凋敝,活下去已是不容易,閩客械鬥、漳泉械鬥、頂下郊拼,哪一個不是為了求生存,更別說弱勢之中的弱勢,這些前輩用了無數的智慧與心血,雖是間不容髮,時至今日想起卻是相當值得。
WP_20160723_10_35_15_Pro.jpg
客家之美就像天色山嵐變化多樣,總是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讓人記住它最美的一面,五月時,那片片落英繽紛的飛雪,是多麼純潔無暇的白色地毯,令人過而復返的流戀許久;原先色彩鮮豔的客家藍衫,再經過客家文化的改良成為獨樹一格的熱情服飾,就算擦身而過都很難不再去多看一眼,視覺享受外,客家的飲食文化也是別出心裁,客家勤儉的精神使得福菜的誕生,而東方美人茶更是響譽世界的茗紋,而當品論水厄時若能有精雕細刻的工藝於旁,可說是與飲食最佳的心靈交流,此時開始遙想起,百年前,樂天知命的客家人於山中採樟焗腦,工作閒暇時唱奔放的客家山歌,再來到古樸的褒忠廟前祈禱風調雨順,對於困境展現的百折不撓或許就是硬頸的精神。
WP_20160723_10_44_04_Pro.jpg
館舍內,年歲較長的阿姨與伯伯們都用慣用的客家語對話,對於閩南人的我,雖聽不懂她(他)們彼此對話的內容,卻能感受到他們在這能夠家鄉慣用語所散發的暢然,這是一種歸屬感的認同。過去台灣在許多關鍵時刻,客家人都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乙未抗日之時,客家人與原住民聯手抵禦外侮的入侵,比起那些打著正義的大旗,卻行事背道而馳的人來得勇敢多了,這些數不盡的事蹟相信是所有客家人引以為榮的。與所有生活意象相同,受到歲月的輪轉,文化正在一分一秒的流失,下一代對於那份由衷的執著所剩多少,客家,客家,幾個世紀前他們不過是寄人籬下客坐人家,如今他們卻開始可以作自己的主人。
WP_20160723_10_55_12_Pro.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博物館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