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數百年前,台北因地殼劇動而瞬間成為一座大湖,裨海記遊的作者郁永河,在康熙年間來到大屯山採磺,記載船經淡水河口駛入甘答門,過去的甘答門即是現今的關渡河口,如今大湖已不存在,留下的是渺渺無邊的農田大地,台北碩果僅存的綠色空間,每當於大屯山脈頂端,由下眺望,這片棋盤狀的青蕪顯得十分引人注目,遠望令人激賞,不知近觀又有何體現,走在四周都被高樓大宅包圍的農地之中,暗自慶幸台北還留下了腳下所踩的樂土,隨著台北的都市開發,所能夠留下自然土地愈來愈少,遺失不單只是簡單的景觀,更該探究的是過去那種純樸社會的真誠,腳步隨著小徑深入其中,看著自己所處的空間,視野向外往外擴散,第一層被富饒的田地環繞,第二層則是一座比一座還高的氣派華廈,第三層則是大屯西面的山麓,景外有景,彷彿每一層的訴說著不同時代的演化,卻又在這裡偶然的共存,共同填補了當年台北湖的撲朔迷離。
WP_20161008_14_31_31_Pro.jpg
關渡平原所產出的米,或許不再是台北人食用的首選,卻足以自給自足,或是提供給孩童農田體驗的教育機會,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這裡都有勤奮的農人致力於樂衷的工作,即便是耕作面積縮小,老人家依舊細心地照料視為珍貴的稻作,不計其數的麻雀卻將這當作是它們吃到飽的糧倉,成群的在稻作旁盤旋伺機而動,也賴於這片綠地的保留,使得生態得以更加多樣以及永續的依存,濕地成為候鳥往返的絕佳中繼站,或許是走得太近了些,躲藏於田中的鷺科鳥類受到驚嚇,一隻隻結伴的飛向他處,此時天空也開始下起綿綿細雨,眼裡的平原視野又開始限縮,彷彿只能看見眼下的穀物,而隨著候鳥們的群聚,也代表著秋意的來臨。
WP_20161008_14_28_26_Pro.jpg
短短一刻不到的時間,雨勢瞬間激增瀉下,大雨之中疾行至廟中避雨,這路走得算是舉步艱澀,走抵關渡宮後,信眾與遊客的目光似乎都在蒼穹之中,原來是國慶預演,數架的直昇機正作慶典前的操作練習,自己也拿起隨身的望遠鏡,看著高空之上的飛行物如何陣列般的變化隊型,人為的技術好像遠超科技的本能。來到關渡宮也不知多少次,只記得每逢新年佳節,都快與家人至此一拜,走在燈火通明的財神洞裡,人潮使得在這幽閉空間並不會感到惶恐,反而更能夠隨著壁上兩旁的神祇雕刻畫像顯得平和安祥,這座三教共奉的宮廟,可說是滿天神佛金身匯集,數百年來守護著關渡河口,作為關渡當地的絕對象徵,廟內之中的建築工法更可說是集台灣廟宇之大成,往返瀏覽數次尚不能全窺其巧妙之處,此時,大雨暫歇,廟外一觀,雲薄煙散,呈現的又是另一番不同的氣象,唯有關渡宮仍在當中嶄露頭角。
WP_20161008_16_04_09_Pro.jpg
在廟宇後方的小山丘,有一座靈山公園,利用假山假水的方式,營造出一種山中空谷清池的氛圍,公園頂端有一寬闊平台,可俯瞰淡水河口,遙視彼岸那端的觀音山脈,一旁的碼頭長堤與關渡大橋,譜出了一種直線與曲線的美感,浩浩長流的淡水河,寫下台北多少興衰榮枯在這河上沉浮,所爭所取倒不如居高臨下觀上一觀來的灑脫萬分,如今的關渡,不再是軍事要地,也不見原住民族的足跡,更不是商船停泊的港灣,新的文化卻總是堆疊在失落的風土之上,如今關渡充滿著自然文藝氣息,它是北台灣重要的濕地,成為候鳥棲息的絕佳場域;在人文領域,它培育了無數表演藝術人才,結合當地的廟宇文化,使得每年十月之時,關渡就像一個百花齊鳴的聚落,各個團體表現獨特的文化,在鬧熱的大街上玩出關渡的新意。
WP_20161008_16_00_05_Pro.jpg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關渡宮 關渡平原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