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週,又回到上週的終點─「劍潭」,劍潭對自己來說也是個相當有意義的地點,因為大學位於陽明山,就學期間都得在此轉乘交通工具上山,返程最常經過的區域也是這塊,加上鄰近觀光景點也不少,像是早期的士林夜市,如今的士林官邸、科教館、天文館乃至於劍潭山的登山口都在此區,使得對這站有著特殊的情感存在。

PXL_20211016_001428470.jpg

PXL_20211016_001637692.jpg

今天首站的目的地是「圓山水神社」,雖早已聽聞其名,卻沒有機會親臨觀其風采,這次藉著朝聖健行的旅程得以一見,水神社現今的地點就位於北水處的陽明分處之內,可說是天造地設,當然有它的歷史淵源在,在過去該區就是「草山水道系統」的結構物件,其中不少的水道工程迄今仍在使用,神社就位於營運辦公室的後方小丘之上,與中山北路上那車水馬龍又高樓林立形成強烈對比,緩步走在蔓草遍地的石階上,不知是時辰尚早又或是小眾景點鮮為人知,整個神社只有自己一人,卻也等於賦予更多的時間與空間可以去與這些古物心領神會,拜殿雖已不是原先奉祀的主神,石燈籠、石狛、淨手池、社名碑仍保留了下來,對望著本是一對的石狛犬,如今卻是形單影離顯得有點孤單感到憐惜,古物何其無辜,或許是時間還不夠,才使得有心人摻雜著太多無形的意識型態,期盼烽煙待散,持續守護固守著潔淨清澈的水源地。

PXL_20211016_002033941.jpg

PXL_20211016_002028834.MP.jpg

PXL_20211016_001956346.jpg

疫情暫時趨緩,使得早市經濟也活絡了起來,從即將開幕北藝中心旁的大東路直行,事後數天看到新聞報導,大東路有一棟建築(大東路54)剛被核定列為市定古蹟,無意間的閒散也有可能與城市秘寶擦身而過,感覺相當有趣,行經遇到早市,人潮穿梭好不熱鬧,據說早期週邊道路大東、大西、大北都有隘門城牆的防禦工事建築,主要是因為為了抵禦泉州人的來襲,漳州人也一度不敵退至芝山巖一帶,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慈誠宮」見證這一連串的戰史,寺廟往往是市集文化的引領先驅,有寺廟的地方自然雲聚人群,飲食、供品連帶生活用品造就了龐大商機,時至今日,各地的廟宇旁更形成獨特的美食文化場域,進入廟內參拜後,欣賞了幾位工藝大師的巧手雕塑作品後,便朝漳州人另一個重要聚落芝山巖前進。

PXL_20211016_004618373.jpg

PXL_20211016_004505282.jpg

沿著外雙溪的河道上行,河濱公園旁比起疫情嚴峻時出來運動的民眾變多,自行車騎士、慢跑跑者以及橋下練舞的團體,到是用步行方式沒看到什麼人,這是夏天最後的尾巴,據說之後就開始進入鋒面來襲的氣候,因此今日仍是高溫悶熱的難耐,看看河岸的風光美景倒是能夠轉移些注意力,很快的便步行到芝山巖的入口,造訪芝山巖的頻率對自己來說算高,一年到此好幾次,都認為芝山巖是台北最重要的寶地,它匯集了史前時代、清朝、日本到國民政府遷台的許多事件遺跡皆在這個看似不大的方寸之地,層層疊疊的黃土之下埋覆了多少遺骸,卻也鋪成不同年代混混沌沌的歷史故事,人以外的接觸更是多彩多姿,像是行經山丘小徑面對的各個岩層,可能都是早期沉沒於大海之下,岩石上留痕更是歲月的寶藏,在信仰方面則是包羅萬像,宮中有寺中有宮,宮中有祠的特殊現象,也反映台灣民間信仰對於多神化的一種投射與包容,而最下方的芝山生態綠園,則保存著芝山岩文化的史前遺址,以及園內對於環境教育及生態永續的動物救援,回顧這片福山寶地,在不同的年代都存在著耀眼的時刻,投射著台北的過去、現代與未來。

PXL_20211016_013602542.jpg

PXL_20211016_015314262.jpg

芝山巖是在士林的最後一站,之後開始朝北投的方向前進,此刻已是正午時分,空氣中仍彌撒著潮濕炎炎的現象,從芝山巖到榮總是一段約三公里的路程,趁機稍作調息整備補給,榮總與陽明大學後山的軍艦岩,不但是健行者的偏好的路線,更是拍照取景的絕佳景點,同時也是情侶觀看夕陽晚霞的聖地,夜暮低垂時,多少情人在山間平台尋找自己的小天地,相依相偎凝視著那短暫的夢幻迷人的瞬間,距離軍艦岩與丹鳳山之間有一座「照明淨寺」,過去稱作情人廟,常有情侶至此參拜造成當地觀感不佳,進而改成今日佛寺的風格,多年前曾早訪,今日再度重遊,感覺沒有什麼太大變化,一樣讓人心靜平和,到了這邊遊客較為稀少,找了可以坐著的地方,什麼都不想看著建築物上雕刻的佛陀、觀音、羅漢佛像,充滿著肅穆莊嚴的氛圍,此時比丘尼正在打掃整理環境,對於她們來說這或許是每天不變日常的工作,無論外在的環境變幻的如何,或許拋離瑣事才能有如此的從容泰然。

PXL_20211016_035459085~2.jpg

PXL_20211016_035501942.jpg

PXL_20211016_044336867.jpg

照明淨寺之後的路段應該是當日最難行的一段,也就是從丹鳳山的另一側下行往善光寺的方向,沿途在沒有指標與叉路頗多的情況下,也走了不少冤枉路,一度曾想中斷行程由丹鳳山下行,但又想到四國遍路的行程,是比今日多艱辛百倍、千倍,那些人都這樣走完,換個思考模式或許可以跨越心中的罣礙,在冷靜判斷以及過去經驗的捉摸,總算尋覓正確的路徑下山,到了銀光巷心中總算鬆了一口氣,後面的行程全都是在馬路上,即便距離善光寺仍需一段不短的上坡,至少接下來的腳步是沒有些許的遲疑困惑,每次到了善光寺最喜歡到佛塔旁的觀景平台,高處俯視北投街景盡在眼下,認真看著眼前的一景一物、一樓一房,再微閉起雙眼放空,耳邊傳來只是陣陣的風聲,自己與外物隔絕僅僅就在霎時,心卻沒有被風帶走而雲遊,而是踏踏實實的安定在善光寺中。

PXL_20211016_054853877.jpg

北投有不少日治時期建造的寺院,除了屬淨土真宗系統的善光寺外,還有曹洞宗系統的法藏寺以及臨濟寺系統的普濟寺,其中又有普濟寺經修復後仍維持日系叢林的格局,若將台灣民間信仰的宮廟與正統佛教的寺院比較,當宮廟舉辦所謂的節慶活動,參與其中湊湊熱鬧倒也別有風趣,但若時常在擁擠的人群之中倒不是那麼自在,反倒是佛教場域給人一種清幽感,樸素帶來的是潔淨,沉思投射則是靜謐,雖然沒有砲聲隆隆激烈爆竹聲,也沒有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璀璨熠耀的煙火,但這裡花草樹石的榮枯存沒卻給人更多的醒思,鐘聲一響,木魚一敲,佛號一念,都有可能將那顆懸而不立的心沉定下來,走到普濟寺旁的桌椅坐著休息,喝杯水看看四周的造景,一陣陣的禪風正迎面而來,或許無法做到所謂止觀定慧的境界,卻能夠自在的去享受這愉悅的午後時光。

PXL_20211016_062357653.jpg

因為中途更改的路線,必須再由新北投步行至到唭哩岸站旁的慈生宮,雖然也是三公里的路程,心境上的轉變走起來倒是輕鬆寫意,此時天空也開始下起綿綿細雨,感受到即將變天的前兆,今天也是走了20幾公里,夏天的感覺依舊存在,說沒有疲累感是騙人,但就是有最初走的信念,才有支撐起爾後完步的執意,不過在苦行的目的下還是得量力而為,所幸今日走完,接下來的數日行程都是市區道路步行,可以用一種不一樣的角度好好看看各類信仰場域,看能否有些另類的心得與體悟。

PXL_20211016_00111715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自由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